中科院院士评价在美国的华人:宁愿在美国平庸也不愿意回国高光
时间: 2025-03-05 05:48:05 | 作者: 产品展示
产品介绍
在之前的一次演讲当中,我国的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就身处于美国硅谷的华人群体,进行了评论:“他们宁愿在美国平庸,也不愿回国高光。”
事实也确实如他所说的一样,美国现阶段强势的集成电路等新兴起的产业,大部分都是华人群体在助力发展。不过在几十年前,出国留学还是学习先进的技术的一条捷径,也是发展的大趋势。
从晚清开始,洋务运动就已经说明了问题,想要最快速的跟世界主流水平接轨,那就要去到那些发展快速的强国去学习技术。
后来的钱学森、邓稼先等先驱们,也是贯彻了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战术体系,去美国深造。学成之后,回国从头再来。
其实在美国的集成电路历史上,华人起了最重要的作用。我到英特尔研发中心的时候,我以为这里都是美国人在搞,其实在英特尔的两大研发部门当中,从领导层到技术层,大部分都是华人。
全球的集成电路产业,最强盛的几个国家都在欧美,亚洲则是日本和韩国较强,其次是中国。
针对于中国人才流失这个情况,追根溯源还是在于企业单位对行业和人员的不重视。
尹志尧还在采访中说到,对于英特尔、应用材料、泛林科技这些国际水平较高的企业,都有一个关键的东西,那就是第一天就全员持股。把员工、管理层长远的利益和公司的发展绑定。
如果只是有工资和奖金,那么会产生一个现象,其他公司以20%-30%的高薪金来挖你,你就走了,你对公司没有一点的利益关系,甚至还会成为原来公司的竞争者。
如果有了公司股份,会把自己的利益和公司长远发展绑定,拿一般的技术人员来说,股权最后的收入会是你工资的3-5倍。
别的先不说,光是全员持股这一条,到现在我国的很多企业都达不到这个水平。而美国的这些高技术企业,早在几十年前就慢慢的开始实行了。
并且美国对待知识产权一直都比较严,掌控了关键技术,拥有了自主专利,才有机会在行业当中称王,担任行业发展的引领者。技术专利,就是最深厚的护城河。
我们的设备在所有设备中最难,而且高端,大部分知识产权被国外垄断,你花钱买,人家不卖,你想学,人家不教。
再往前推,新中国跟前苏联要好的时候,苏联专家虽然过来援助我们,帮我们发展科技和军事,但是核心的技术理念以及研发思路从来都不说,一直到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合作协议之后,我们才开始自行摸索发展方向。
在国外的华人群体中,也有不少在后来回到中国为国效力的典范,尽管国外的企业开出极其夸张的待遇挽留,但是他们依然放弃了所有殊荣回国。
万钢是我国前科技部部长,中国氢能源汽车的拓荒者之一。他毕业于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,并且获得了机械系博士学位。毕业之后,立即进入了奥迪工作。
他在奥迪负责技术板块,一边负责新技术的引进工作,一边还担任奥迪开发部的工程师。随着个人实力的一直增长,万钢从普通的技术员,一路上升到了奥迪公司的总规划技术部经理。
在汽车工业领域,万钢属于一线水平。尤其是对于奥迪来说,他有着非常非常重要的地位。由他带队开发出来的技术,已经有15项被奥迪总公司进行了采用。
奥迪a4是奥迪旗下最经典、且有代表性的车型之一,在德国奥迪总公司打造奥迪a4的时候,万钢参与了该车的整车开发工作。
随后他创立了“车身制作的完整过程控制和在线测试”的理论和方法,这个方案的出现,将车身一次合格率检测从90.55%提升至98.9%,这一项技术也被奥迪公司奉为自家公司在国际上骄傲的资本,成为了奥迪品牌的技术护城河之一。
万钢不管是个人技术,还是个人领导能力,又或者是对待企业下一步的战术布局,都说明了他无法替代的重要性。
奥迪公司也是基于他最高规格的待遇,在德国的英戈耳施塔特,万钢有一栋独立的花园大洋房,还有一辆属于自身个人的顶级豪华轿车。甚至在节假日期间,万钢还可以带领着全家出去旅游,可以去全世界各国观光旅行。
在2000年前后,万钢准备回国发展,碰巧他遇到了当时主管上海市工业发展的江上舟。江上舟准备发展新能源汽车,这正好跟万钢的下一步发展不谋而合,于是万钢便开始筹备回国的事情。
奥迪公司知道以后,各个领导人以车轮战的方式跟万钢交谈,希望他不要回去。但是万钢的态度坚决,奥迪一看挽留不住,便放宽了政策:
在万钢回国之后,奥迪公司会特聘他担任奥迪公司的高级顾问,如果万钢5年内能再一次回到德国,回到奥迪工作,那么奥迪公司会再次给他追加一级的工资。
虽然奥迪公司并没有对万钢采取一定的措施干预他回国,甚至还允许他回去之后继续担任奥迪的高级顾问,听调不听宣。但是万钢依然没有当回事,放弃了在奥迪的一切回到了中国。
对比德国这种汽车工业堪称国际典范的地方,我国的汽车工业在当时多少有些拿不出手,还可以说连奥迪十分之一的竞争力都没有。
万钢回到祖国之后,通过江上舟的关系先扎根在同济大学,担任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的工程中心主任。随后他通过自身能力一路高升,从中心主任,到同济大学校长,再到中国科技部的部长,现阶段万钢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,暨南大学董事长。
万钢的回答是,之所以回国,是因为他想着为自己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搏一把,就如同当年德国人对德国经济复苏的那种憧憬一样。
至于薪资待遇方面,他从来没设想过国内的单位能达到奥迪公司的待遇水平,也并不指望国家企业能给他开出高工资。
他只是想回国当教授,带几批有梦想、肯实干的年轻人,让这些年轻人,带着他的技术,去建设国家,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画上一笔前进的符号。
上文提到的中微半导体董事长尹志尧,也是一位从国外回来为国效力的典范工程师。
尹志尧是在文革结束之后,去往美国深造的,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,攻读到了物理化学博士学位。毕业之后首先进入到了英特尔公司,在技术开发部门任职。随后进入了美国泛林科技,担任等离子刻蚀机项目的技术工程师。
几年之后,尹志尧就将泛林科技的刻蚀机项目做到了行业前几名的地位。随后他便被美国的应用材料公司挖走,负责应用材料公司的刻蚀机项目研发。
几年之后,应用材料公司的刻蚀机项目也做到了行业前列。与泛林科技一起,统治了国际刻蚀机领域很长一段时间。
而尹志尧也成为了应用材料公司的副总裁,个人地位也达到了一般留学生不能够比拟的高度。
尹志尧在应用材料公司一直工作到退休,他在美国受到了许多技术工程师的追捧,也受到了许多企业领导人的尊重,各种荣誉加身。
这里就需要再次提到上文的人物,上海市高管江上舟。江上舟在上海市大搞集成电路产业,还带队去美国硅谷做演讲,号召留学生和在外华人群体回国发展。
在一次半导体博览会上,江上舟找到了尹志尧,他跟尹志尧深度探讨了国内外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,表达了他希望尹志尧回国发展的意愿。他希望尹志尧能带领一批工程师,解决中国芯片制造设备受制于人的逆风状态。
权衡利弊,尹志尧放弃了在美国获得的所有荣誉,选择回国。跟随他一起来的,还有几十位在美国企业工作了15年以上的老工程师。
他动用自己的力量,游说政府,通过上海创司给予尹志尧5000万启动资金,还获得了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。
尹志尧担任董事长兼创始人,中微半导体拔地而起。江上舟还将中微半导体的刻蚀机项目,列为上海市科教兴市的重点扶持项目。
尹志尧手中掌握着相当庞大的技术方法,例如等离子体源、反应器材料、刻蚀气体等多个关键技术项目。他还一手缔造了80多项美国专利、100项以上的他国技术专利,是国际刻蚀机项目的核心人物。
在企业创立之后,尹志尧带领着从国外跟随而来的几十位工程师,开始了国产刻蚀机项目的研发。3年之后,中国大陆第一台高端芯片制造设备:双反应台除胶刻蚀一体机宣布研发完成。
泛林科技和应用材料分别在美国联邦法院和中国台湾知识产权法院,控告中微半导体专利侵权。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,一般的企业已经扛不住了。
但是尹志尧不慌,早在他回国之前,就让跟随而来的工程师签署协议,不从美国带走任何技术设备。
在开发国产刻蚀机的过程中,尹志尧将刻蚀机现有的3000多项技术专利全部列出来,工程师依据现有的专利进行规避,用全新的技术打造产品。
中微半导体在应对应用材料公司的起诉时,优势巨大,由于应用材料一直找不到中微半导体侵权的实质证据,于是跟中微半导体庭外和解。而“头铁”的泛林科技,则是直接败诉。
中微半导体在官司上面的接连胜利,为中国的刻蚀机发展扫除了最大障碍。部分由中微半导体打造的高端刻蚀机产品,已经出口给别的企业,包括台积电。
尹志尧和万钢这两位回国的工程师,只是典范之一,还有别的很多从海外回来为国效力的人员。比如张汝京、梁孟松、张浩、王晖等,他们有的是美国国籍,有的是中国国籍,但是最终的选择都是殊途同归。